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 “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中国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业已成为新常态,高校应当顺应这种新常态,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一、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成为大学生活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万物互联、意味着人与网络的共存共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网民中最大群体就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上网的主流群体,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成为大学生活的新途径。
“互联网+”带给大学生多元的学习选择。网络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给大学生学习带来超时空的便利,学习知识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调查发现,当需要找生活或学习资料时,有69.7%的大学生首先想到的途径是上网搜索。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社交习惯方式。在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跨越物理空间,超越性别、年龄、职业、身份,随时和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互动交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手机微博、微信在大学生群体内广为流行。每天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获取信息、与朋友交流,已成为大学生的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让大学生找到消费娱乐的天堂。网络信息的无所不包,网络万象的新奇刺激,网络的快捷方便,足以让渴望自由、追求时尚、注重感官刺激的青年大学生,找到放松自我、自由遨游的自由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分白昼、足不出户地在网络世界购物、娱乐、消磨时光,成为“宅男”“宅女”,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互联网+”让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流行用语。由于网络语言的简洁、生动、有趣并且贴近生活,所以深受广大网友,特别是大学生网友的偏爱。而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发现了什么新鲜的词汇就喜欢说给其他人听,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网络流行用语也就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言语的一员。
二、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任性”成为新常态
思想的“任性”。“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网上冲突与交融,大学生很容易受西方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当下,许多大学生喜欢听外文歌,看外国大片,盲目追求时髦、名牌,而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认为很土,很明显的崇洋媚外。
语言的“任性”。随着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流行,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将网络语言带到现实的生活中。类似“你妹”、“蛋疼”、“尼玛”等粗鄙的网络热词,早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他们不仅不感到害羞,反而感到是一种时尚、好玩。另一方面,在虚拟、隐匿性的网络环境里,少数大学生的言语也常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变的肆无忌惮转而升级为网络暴力,随意口出污言秽语,肆意网上谩骂,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
行为的“任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各种网络失信行为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发布虚假信息,扩散小道消息,发表不负责任言论,干扰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热衷于打擦边球,靠哗众取宠吸引点击,损害网上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
心理的“任性”。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使他们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了双重身份、双重人格,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由于长时间上网使得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极有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差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以致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
三、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以新心态走近大学生。面对被网络重重包围的大学生,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审视网络,以开明的心态看待网络中的大学生,消除对网络的“傲慢与偏见”。“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更不能压制,只能接受、接纳、介入、融入。要主动到虚拟社会寻访大学生,深入虚拟社会听取大学生心声,积极回应虚拟社会的大学生的关切。
以新语态与大学生交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放下姿态,放低身段,抛开习惯的“官话”,学会说“人话”,学会用网络语言开展思想教育。时尚的网络语言如同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听不懂大学生的话,弄不明白大学生玩笑的意思,那么自然而然也就被大学生排斥。要经常浏览一些大学生喜爱浏览的门户网站、论坛,及时地了解掌握住当下大学生之间最新潮热捧的时尚语言,这些词语的使用能够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加强同一环境的亲切感。
以新形态活动引领大学生。要建好“微阵地”。身处当下“微时代”,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论坛、网络QQ群、网络社区。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进行思想引导。要培养 “微领袖”。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各类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的“版主”、“博主”,让他们成为网络媒体的“喉舌”,成为正面信息的“舆论先锋”、流言和虚假信息的“粉碎者”。要开展网络“微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自拍社会主流价值观微电影,向“粉丝”和大学生宣传文明理念,这种方式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互动式交流,直接将“天上跑的大道理”转化为大学生都易于接受的“小道理”。
以新网络生态呵护大学生。要以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扩大主流网站在网络空间的领地,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要以“技防”手段防范网络污染。建立网络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立起网络信息污染的“防火墙”,防止有害信息及不健康内容的网络游戏侵入网络。要以“法防”措施约束网络行为。国家有关方面要出台相关处罚办法和网络管理立法,加大网络污染源制造和传播者的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腐蚀。